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文化艺术中心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文化艺术中心是负责学院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是统筹开展学院各类培训的重要宣传窗口;
是学院开展艺术与考古相关成果转化和接洽工作的业务部门。
文化艺术中心重点开展艺术与考古方面的系列文创领袖类品牌培训、行业人员职业培训、领域人才高端培训,辅以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海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高端培训,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技术,将学院师生优秀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中心将依托学院极具特色的学科专业、师资优势并整合社会多方办学资源,最终形成校企融汇、中外会通的高端培训模式。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与精神渊源。
西汉未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
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出了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不同的流派。
在中国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佛教还留下大量建筑雕刻与造像艺术,供僧侣弘法与修行,供世人虔诚瞻仰。它们的气势与神秘令常人敬畏,而它与自然结合的美妙禅境,又使世人趋之若骛。
自佛教兴起,佛教艺术与佛教流变相伴相生。佛教造像的仪轨、量度的要求,不同时代地方文化影响,艺术家的独特风格三者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体系。
佛教源头究竟在哪里?不同造像风格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浙江大学开设佛教艺术鉴赏高级研修班,专家领衔为大家系统、深度梳理佛教艺术。
浙江大学有着悠久的艺术与考古教育传统。解放前的老浙大就有考古学科,归入人类学系,拥有夏鼐、沙孟海等名师,培养出石兴邦、王仲殊、黄盛璋、毛昭晰等一批著名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专家。
2019年5月20日,浙江大学整合艺术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等单位,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学院以“4系+1馆”为主要架构,即考古与文博系、艺术史系、美术系、设计艺术系4个学系和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拥有考古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与计算机学院共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考古学、艺术学理论两个博士后工作站,文物与博物馆、美术两个专业硕士点,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书法学、中国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5个本科生专业;设有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艺术史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所,以及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和鉴定研究中心、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故宫学研究中心、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60人。
汉藏佛教艺术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的优势学科。2015年初,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是国内首家集汉藏佛教艺术教学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专业机构。中心旨在建立汉藏与多民族佛教艺术研究和教学体系,以我国多民族艺术传承发展为切入点,建立浙大文科与众不同的佛教艺术史学。聚集国内外顶级学术研究资源,进一步推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艺术史教学和研究水准,提升我校人文与艺术学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校和学术界的地位。
中心主要研究领域:汉藏多民族佛教艺术、青藏高原与丝绸之路艺术、喜马拉雅跨区域佛教艺术交流
01、项目介绍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便慢慢进入普通大众生活之中,佛教艺术随之在雕塑、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佛教艺术通过一个个具象化形象使人们产生敬畏之情,它们所传递的神秘美感也在无形中感化着众生心灵。
浙江大学佛像艺术鉴赏高级研修班基于顶级学术研究资源,结合多样佛像艺术种类,进行专业、系统的知识梳理,并面向不同知识储备的佛像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极具学术性、专业性和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以期提升佛像艺术爱好者们的收藏鉴赏能力。
02、项目特色
■ 学术性
充分利用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的学科优势和学术资源,以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为专业学术依托。
■ 实践性
注重实物教学,课堂授课结合实地考察。参访重要历史遗迹,探索各时代佛像艺术风格的变迁。佛像艺术研究学者和石窟寺资深专家亲自带队讲解,深度体验佛像艺术之美,与藏家交流收藏经验,理论与实物相结合。
■ 专业性
课前进行专业知识介绍(配有助教提前针对专业名词进行解释,提高听课质量和体验),课后进行内容整理与回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03、课程内容
理 论 学 习
模块一 佛像艺术品鉴藏
1.佛像的样式与源流
2.中国历代佛像艺术品鉴藏
3.鎏金佛像与明清金铜佛像鉴藏
4.中国佛像的海外收藏和精品撷英
5.清宫藏传佛教造像与法器
模块二 西藏唐卡的鉴藏
1.西藏唐卡的起源与发展
2.西藏唐卡的风格与流派
3.西藏唐卡与元明清宫廷艺术
4.西藏唐卡与喜马拉雅艺术
5.西藏唐卡的收藏与市场
模块三 石窟寺佛像艺术
1.敦煌石窟艺术
2.河西走廊石窟艺术
3.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艺术
4.杭州飞来峰及江南佛教艺术
5.西藏西部的石窟艺术
模块四 佛像拍卖市场与投资策略
1.如何判断佛像的收藏价值
2.拍卖行中佛像的艺术价值评估
3.互联网与佛像艺术品拍卖收藏
现 场 教 学
路线一
1.麦积山石窟
2.炳灵寺石窟
3.马蹄寺石窟
4.榆林窟与东千佛洞
5.莫高窟与月牙泉
路线三
1.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石刻
2.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敦煌与黑水城佛教艺术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备注:外出考察根据学术导师教学内容再作具体安排。
04学术导师团队
本课程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学团队设计,文科领军人才谢继胜教授担任学术导师,相关专家设计课程大纲、指导课堂教学内容,多方面把控课程质量。
05授课师资(按拼音排序)
陈百忠
台北卡庐博物馆馆长、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与收藏家,曾担任西南民族艺术研究所创办人、中华文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杭 侃
山西大学副校长、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院长,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先生学习历史时期考古学。曾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考古、佛教考古、文化遗产学。
霍 巍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博物馆学等。
金 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佛教美术考古与文物鉴定。
廖 旸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亚及西域佛教艺术研究。
黎毓馨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江浙佛教考古与艺术,主持发掘杭州雷峰塔遗址等。
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宫廷历史、宫廷藏传佛教史、汉藏佛教艺术交流史、藏传佛教图像学研究。
马 德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原所长、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敦煌学与敦煌石窟艺术。
沙武田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和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敦煌学、敦煌石窟艺术。
史家珍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文物保护与田野考古工作,先后主持发掘了洛阳市栾川县伊河南岸孙家洞旧石器遗址发掘等数处大型古代遗址和洛阳汉帝陵等数十座重要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
谢继胜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汉藏佛教艺术史与中国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
王家鹏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藏传佛教文物的保管陈列与鉴定研究工作,对藏传佛教建筑、佛像、唐卡等各类文物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王瑞雷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汉藏佛教艺术史,丝绸之路与喜马拉雅跨区域佛教艺术交流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王跃工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兼任故宫博物院宫廷戏曲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秘书长、副所长,主要从事宫廷文物的保管、整理、研究。
一西平措
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员、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佛教艺术品的鉴藏与经纪。(目前所列为部分师资信息,欢迎联系咨询。)
06申请入学
1、招生对象
佛像文化艺术相关学者及爱好者;具有艺术品投资能力的企业家、收藏家;古玩艺术品爱好者、文物学者以及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的负责人;收藏世家。该班仅招30人。
2、报名须知
教学模式:
预计开班时间为2022年5月21日。实行模块制教学,以案例式教学为主。学制10个月(共192学时),每次课程教学为2至3天及多次现场考察,期间穿插专家学者人文讲坛、博物馆热展导览、沙龙交流等活动。
授课地点:
根据学术导师教学选择,在浙江大学、博物馆、石窟寺。
4、证书颁发
学员完成研修班所有课程并且考核合格者,学校颁发《浙江大学佛像艺术鉴赏高级研修班》盖有学校钢印及校长签名印章的高级研修证书,浙江大学统一编号,官网可查。学员将成为浙江大学终身校友,享受浙大校友待遇,结业后可继续参加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的有关活动。
5、学习费用
培训费:58000元
上述费用包括:学费、学校综合管理费、专家课酬及个税、场地费、教材资料费、证书费等。学员学习期间食宿费及赴外地考察交通费自理,学校可代为办理。